1)第四十五章 假作真时_替天行道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佛是什么?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就是以汉明帝夜梦金人而开始,从那之后,佛就一直被当成中国文化中繁杂神灵谱系的其中一位,而被加以崇拜和祭祀,无论是在大隋年间的时代,抑或是在现代社会,一提起佛,恐怕所有人第一个浮起的念头都是那神通广大,可以无所不能、无所不应的丈六金身的形象。

  但事实上在本始源初之际,释迦牟尼本来就是一个生存在古印度的活生生的人,“佛陀”的意思只是“觉者”,他只是一个觉醒了的人。而所谓的觉醒,更不是指得到什么超强的法力,而是指在思想里想通了应该如何去面对人生的生、老、病、死等种种难以避免的苦难境遇,从而获得了一种不管在应对任何情境之下,都可以身心一如的泰然的心理状态。

  而且在本始原初的佛教,成佛所追求的恰恰不是金身永住,而是涅?入灭,在释迦牟尼看来,众生辗转六道轮回,一辈子一辈子地这么轮回下去,这就是所有痛苦产生的根源,哪怕托生诸天,成为生命悠长,法力无边的天人,也难免要有天人五衰,重入轮回的一天,就象一个不停转动的车轮一样,惟一超脱的办法,就是彻底地消失寂灭,从此不在轮回之中显现。

  所以李子秋的问题对于玄难他们难以引起什么共鸣,但听在道信的耳中,却是直如惊雷挚电。

  如果有人告诉你,你现在是佛了,但你这个佛没有任何神通法力,没有任何法相庄严,即没有任何其他人会因此而认可你,也完全不能借此来改变你的任何生活境遇,甚至还不会对你生前死后所要遭遇的状况,起到任何的帮助与作用。

  而以此相应的,你却必须承担起佛陀的一切责任,比如割肉喂鹰,比如舍身饲虎,甚至有时只是为了给要接引的众生一个他们可能都不会去珍惜的解脱机缘,你就要随时随地地准备舍弃一切,这样的佛,你愿不愿意成就?你有没有这个勇气去承担?

  所谓修行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也,这虽然是道家的话,但放在佛教中讲,仍然一样适用。整理提供

  没有好处,只有义务,而且这义务还是随时不惜为利乐众生而奉上一切,惟一的回报,就是心中永远的宁静喜乐,如此胸怀,才能称之为慈悲,才是佛经中所说的佛陀本意。

  道信熟读典藉,自然不会想不到这一层,只不过无论如何人的潜意识里总有趋利避害的取向,作为一个早已把佛教徒身份当成毕生事业的人而言,不到实在无可逃避的时候,绝对很少会主动去直面这样一个让人不得不面对升华或绝望的问题。

  这不是口头之上的机巧作答,而是真真正正直面人心的灵魂拷问。

  道信心中有千百般思绪一同翻滚,一时脸色又红又白,甚至

  请收藏:https://m.qimao5.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